政府說,天然氣是「橋接能源」,綠能發展還要時間,我們先燒乾淨點的東西。等等!我們會不會永遠走在燒天然氣「橋」上,永遠到不了「淨零排放」的彼岸?據說「漲電價」是下橋的唯一解方,為什麼?是要漲多少錢?
作者
共力研究社 (TPEC)
-
-
如果電價真的提高,產業真的會少用電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長期的效果最明顯。接下來的問題是,那如果反映天然氣合理成本,用電需求會發生什麼變化?答案是用電量不增反減。
-
天然氣發電除了燃料成本受中油補貼外,還有其他的成本未被考量,包括外部成本以及未來將激增的運營成本。
-
在淨零排放、AI革命的趨勢下,台灣電力供需可能更加緊張。在台電的規劃中,燃煤電廠退場的同時,天然氣發電以及風光發電將出現顯著增長,不僅補足燃煤的縮減,並大幅增加整體電力供應。然而,有兩個問題尚需探討。
-
猜猜看,人口稀疏和人口密集的縣市,哪一個會需要比較多消防員呢?
-
藝文產業在台灣近年來雖發展蓬勃,政府也積極舉辦文化活動吸引人才,但藝文工作者的薪資卻十年未見增長。
-
經濟部統計處在去年(2023)10月發佈的「當前經濟情勢概況」簡報中,又重提了一次石化業和台灣政府長久以來的論述,亦即,化學材料產業是「致力經濟發展所必須推動的關鍵性產業」。然而,這樣的數據解讀真的精確嗎?
-
AI下集:試想看看,當生成式AI和自動化機器人越來越先進,大部分目前的工作都不再需要人類了,失業率高達九成,而研發AI的資本家掌握了全體人類的經濟命脈。怎麼辦?人類要怎麼走下去?
-
AI上集:ChatGPT火紅了一整年,已經成為許多人工作時必備的小幫手。ChatGPT為什麼那麼聰明?科幻電影中機器人太聰明、逆襲人類的狀況,會發生嗎?
-
勞保收入持續低於支出,財務問題益發嚴重。縱使短期內政府可不斷增加撥補金額為勞保續命,但入不敷出的結構問題仍舊存在,且政府一味增加撥補恐導致財政排擠,更非長治久安之計。不論未來由誰主政,年金改革皆是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