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在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下,電力需求增長,燃煤發電逐步減少,天然氣發電取而代之。然而,這可能形成新的天然氣依賴,而非僅作為「橋接能源」。目前,中油提供的天然氣價格補貼掩蓋了真正的發電成本,為了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本文建議電價應反映合理成本,以抑制長期用電需求,達到電力供需平衡。(本文改寫自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委託本社之研究案)
如何擺脫依賴天然氣發電的宿命?
在淨零排放、AI革命的趨勢下,台灣電力供需可能更加緊張。
供給面上,淨零意味著降低對於燃煤發電的依賴,電力供給因而受限。需求面上,半導體需求不斷增長,帶動擴廠需求,且高端晶片的生產耗能更大;同時,鋼鐵石化等能源依賴度極高的產業,為求降低碳排,製程將逐步電力化。因此,不論科技或傳產的電力需求都將增長。
不過,即便供給受限、需求高漲,台灣也不必然會缺電。在台電的規劃中,燃煤電廠退場的同時,天然氣發電以及風光發電將出現顯著增長,不僅補足燃煤的縮減,並大幅增加整體電力供應。
然而,有兩個問題尚需探討。第一,電力擴增是否能如期開出?這涉及天然氣接收站、風光電廠開發所面臨的各種環境與社會爭議。在需求持續增長、供給受限下,電力供需如同走在鋼索上,任何看似無足輕重的地方爭議,都可能帶來深遠影響。
第二,是否無法擺脫化石燃料?一般認為天然氣發電可以做為轉換到再生能源的「橋接能源」,其具有風光發電難以企及的優點,如穩定性高、空間需求低等,同時碳排較燃煤發電為低。但燃氣畢竟還是化石燃料,在大幅增加天然氣發電、再生能源開發不易下,台灣是否會形成另一種化石燃料依賴?
這篇研究發現,只要電價能完整反映天然氣的合理成本,就可有效壓抑長期的用電需求,降低對於天然氣發電的依賴。
首先,台灣相當依賴天然氣發電
2000年以來,天然氣發電增加了918億度,占總發購電量比例從11%上升到44%。
相較之下,燃煤停滯、核電下滑,再生能源增幅與核電下滑幅度相當。也就是說,過去電力需求增長主要仰賴天然氣發電的增加。
由於再生能源開發需要時間,至少短期內對於燃氣的依賴還將持續。如經濟部預計2025年前天然氣發電占比要達50%。
至於中長期,燃氣應逐步退場,轉以再生能源為主。但再生能源供應夠不夠是個問題。
依照目前再生能源的規模估計,若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同時取代燃煤、燃氣與核能發電,就算用電需求不變,再生能源也要比2023年多出8.6倍才夠,平均每年需增加77億度。相對的,過去最高是2022年增加的58.6億度。
如果用電需求如經濟部預期每年增加2.5%,則再生能源到2050年需增加約18倍,平均每年應增加159億度。
一旦再生能源的開發目標無法達成,天然氣發電不僅無法退場,甚至還需擴張。在這樣的可能下,現在就篤定地說天然氣發電只是「橋接」,並不合理。
在依賴的另一面,是中油的大量補貼
作為重要能源,天然氣受政府管控。過去中油是台灣唯一的天然氣進口、銷售廠商,是國內燃氣的訂價者。
至於國際價格,則隨景氣循環。在國際價格平穩時,中油天然氣的營業利益率約5-10%,亦即天然氣銷售價格約比成本費用高出5-10%。但當國際天然氣價格飆升時,中油仍維持價格穩定,自己吸收虧損。
一般時期的些微獲利,事實上無助於打平價格暴漲時的虧損。如2021、2022年的虧損,是2013年以來所有獲利總額的2倍。
若以最近的景氣循環觀之(2020-2022年),中油銷售天然氣的損平價格介於7-22元/立方公尺,最低與最高價平均而言為14.46元/立方公尺。中油需長期定價在此之上,才能反應成本。
根據過去發電資料,台電平均每發一度電需要0.19立方公尺的天然氣,每度電的燃料成本應介於1.44-4.16元之間。若以均數14.46元/立方公尺計算,一度電的合理燃料成本約2.80元。
相對的,2020-2022年中油天然氣售價介於8-14元/立方公尺之間,這使得這三年天然氣發電實際的燃料成本偏低,僅介於1.56-3.13元/度。
因此,我們在討論對天然氣的依賴時,不可不將中油的天然氣補貼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