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已經粗略討論了「民防」,接下來的問題是,民防面對的是災害搶救、緊急應變,但當戰事延續,社會機能的維持,包括物資的生產、重要服務的提供,並不能僅靠民防。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有必要引入「必要工作」的概念。其核心概念就是維持原先的民間生產與雇用,也就是在急難期間部分勞工需要繼續上班,以維持社會運作機能。
共力研究社 (TPEC)
-
-
若戰爭爆發且持續,前線支援、民間救援與社會機能勢必需要維持,到時哪些勞工需要出勤,受誰的監督管理,其安全保障為何,其家屬如何得到照顧,甚至戰時台灣勞工如何能得以最大程度確保生產力,充足供應前線戰鬥與國民生存需求,協助抗戰勝利,這些都可能是到時難以迴避的問題。
-
延續本社對美國關稅政策的觀察,本文以運輸業為例,解析產業鏈重組下的勞動風險。關稅加劇供應鏈調整壓力,也提高企業轉嫁風險給勞工的誘因,勞工應強化資訊掌握,以對等協商因應變局。
-
美國對台加徵32%關稅,對台灣出口產業造成潛在衝擊。目前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皆積極與美國接洽,若進展不順,關稅自然難以消除;即便此次進展順利,除不知將犧牲什麼外,未來川普以關稅作為威脅的姿態不見得會退去。所以不論如何,高關稅會發生什麼事,以下是幾點觀察與想法:
-
我們知道半導體製造很耗能,但要知道製造半導體會消耗多少電之前,得先估算未來的半導體產能,要估算產能之前得要對半導體產業的現況有個概念
-
隨著AI快速進展,台灣民眾對被AI取代的憂慮逐步上升,尤其在金融保險、出版影音、製造等產業,以及事務支援與技術助理等職業中更為明顯。儘管中高技術職位仍具抗替代性,但專業人員的不確定感也在增加。我們認為,AI可能強化資方對勞工的監控與管理,帶來分配不均等風險,因此勞方與政策制定者應積極監督AI的應用方向,避免轉型結果對勞工不利,並推動有利於人機互補的發展路徑。
-
七天假看來不僅可以提升年輕、新入職勞工的保障,更能協助勞動市場達成效率。相反的,不返還七天假,如何能夠改善過勞與剝削呢?
-
台灣的總用電量仍在飛速成長中。「漲電價」的剎車踩下去,需要七年才能完全發揮效果。剎車力道要踩幾分、天然氣要花多久時間走過橋,我們才得以走進「淨零排放」的世界?讓「橋接」成為可能,從現在開始吧!
-
政府說,天然氣是「橋接能源」,綠能發展還要時間,我們先燒乾淨點的東西。等等!我們會不會永遠走在燒天然氣「橋」上,永遠到不了「淨零排放」的彼岸?據說「漲電價」是下橋的唯一解方,為什麼?是要漲多少錢?
-
如果電價真的提高,產業真的會少用電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長期的效果最明顯。接下來的問題是,那如果反映天然氣合理成本,用電需求會發生什麼變化?答案是用電量不增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