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在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下,電力需求增長,燃煤發電逐步減少,天然氣發電取而代之。然而,這可能形成新的天然氣依賴,而非僅作為「橋接能源」。目前,中油提供的天然氣價格補貼掩蓋了真正的發電成本,為了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本文建議電價應反映合理成本,以抑制長期用電需求,達到電力供需平衡。(本文改寫自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委託本社之研究案)
漲電價會降低產業用電需求
如果電價真的提高,產業真的會少用電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長期的效果最明顯。
在經濟學上有所謂的「電力價格需求彈性」,就是當電價漲1%時,用電需求降低多少百分比,電價和用電量之間呈現負相關。
這似乎理所當然,但問題是,產業要花多久的時間才會因為電價的關係調整用電量呢?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會影響我們對於電價調漲影響的預期。
舉例來講,如果今天電費調漲,但產業的用電還是跟昨天一樣,我們可以說不管電價怎樣,產業的用電都一樣嗎?當然不行,因為一天的時間很可能不夠產業調整。
那產業需要多少時間調整呢?
在考量了農工商三大業別的GDP後,我們發現需要7年,才能夠讓工業與服務業充分地對電價進行調整。
下表是我們將幾年前的電價加入到模型的結果,可發現不論工業或服務業,模型解釋力在電價回溯7年前時到最高,而7年前的電價需求彈性(估計係數)在工業、服務業分別為-0.70、-0.56。
換句話說,如果現在的電價上漲1%,會使7年後的工業、服務業的用電量下降0.7%、0.56%。這對我們在用電需求的預估上有很大的影響。
只要反映天然氣發電成本,長期的用電需求不增反減
接下來的問題是,那如果反映天然氣合理成本,用電需求會發生什麼變化?答案是用電量不增反減。
上圖假設2024年直接將電價調漲到合理電價(3.89元/度,也就是漲價4成多),電力價格彈性模型考量到七年前的電價,工業與服務業的GDP維持之前的增長走勢,非產業用電需求不變。
可以發現到七年後(2031年),不論工業或服務業部門的用電都下滑,也就是說,電價上升對於用電量的負面影響超過經濟增長的正面影響,所以使得用電量不減反增。
相對的,紅線假設用電量年增2.5%,為政府預估情境。2031年漲電價情境比政府預估情境少了856億度,約為政府情境的1/4,以及所有天然氣發電(新增產能都上線)的45%。
也就是說,透過反映天然氣發電的合理成本,可以壓抑無止境增長的用電需求,使電力供需得到舒緩,並且可以藉此縮減45%的天然氣發電,降低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使天然氣發電真的成為「橋接能源」。
這個路徑看似困難,但相對的,不調漲電價又要淨零,那就是要求再生能源必須不斷幾何增長,不僅要填補化石燃料與核能的占比,又要滿足仍在幾何增長的電力需求,這樣的路徑更難以想像,也更不可能讓天然氣真的成為「橋接能源」。
(全系列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