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核心制度。企業整合資源、資本與勞動,提供社會所需的產品與服務,勞工獲取工資後進行消費,從而形成經濟循環。即便在戰爭期間,大量人力物力納入政府掌控調配,各種綿密而細微的經濟活動仍需要透過企業組織協調。
專題研究
-
-
上一篇文章已經粗略討論了「民防」,接下來的問題是,民防面對的是災害搶救、緊急應變,但當戰事延續,社會機能的維持,包括物資的生產、重要服務的提供,並不能僅靠民防。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有必要引入「必要工作」的概念。其核心概念就是維持原先的民間生產與雇用,也就是在急難期間部分勞工需要繼續上班,以維持社會運作機能。
-
若戰爭爆發且持續,前線支援、民間救援與社會機能勢必需要維持,到時哪些勞工需要出勤,受誰的監督管理,其安全保障為何,其家屬如何得到照顧,甚至戰時台灣勞工如何能得以最大程度確保生產力,充足供應前線戰鬥與國民生存需求,協助抗戰勝利,這些都可能是到時難以迴避的問題。
-
如果電價真的提高,產業真的會少用電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長期的效果最明顯。接下來的問題是,那如果反映天然氣合理成本,用電需求會發生什麼變化?答案是用電量不增反減。
-
天然氣發電除了燃料成本受中油補貼外,還有其他的成本未被考量,包括外部成本以及未來將激增的運營成本。
-
在淨零排放、AI革命的趨勢下,台灣電力供需可能更加緊張。在台電的規劃中,燃煤電廠退場的同時,天然氣發電以及風光發電將出現顯著增長,不僅補足燃煤的縮減,並大幅增加整體電力供應。然而,有兩個問題尚需探討。
-
為了瞭解疫情對藝文工作者造成的影響,本調查簡要詢問了受訪者受疫情影響下的收入和工時變化(比較2021年與2019年)。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的收入或工時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
過去勞動者身心健康議題較少獲得關注,藝文工作者更是缺乏相關資料和研究。然而,本次調查突顯關注藝文工作者的身心狀況,這是調查的亮點之一。
-
為了更加地瞭解不同藝文工作者的勞動情況,我們進一步將受訪者按照「就業情況」、「勞保情況」、「簽約情況」和「公部門」進行分類,分析結果顯示:藝文工作者如果越處於典型勞動的情況,平均薪資與工時都較高。
-
「藝文工作者」是一個定義模糊的群體,他們常面對低薪、高工時和身心壓力等問題。疫情衝擊重大,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於2023年初展開藝文工作者勞動現況問卷調查,委託本社後續分析,重點探討「薪資工時」、「身心壓力」和「疫情影響」三大主題。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