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為了確保人民維持一定的生活,可能還是得有不少人照常上班。要強化戰爭時的社會韌性,可能離不開勞動。但是…這些去上班的人,他們的安危和權益,會有保障嗎?但是戰爭下的勞動,會是什麼樣子?
分析評論
-
-
延續本社對美國關稅政策的觀察,本文以運輸業為例,解析產業鏈重組下的勞動風險。關稅加劇供應鏈調整壓力,也提高企業轉嫁風險給勞工的誘因,勞工應強化資訊掌握,以對等協商因應變局。
-
美國對台加徵32%關稅,對台灣出口產業造成潛在衝擊。目前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皆積極與美國接洽,若進展不順,關稅自然難以消除;即便此次進展順利,除不知將犧牲什麼外,未來川普以關稅作為威脅的姿態不見得會退去。所以不論如何,高關稅會發生什麼事,以下是幾點觀察與想法:
-
隨著AI快速進展,台灣民眾對被AI取代的憂慮逐步上升,尤其在金融保險、出版影音、製造等產業,以及事務支援與技術助理等職業中更為明顯。儘管中高技術職位仍具抗替代性,但專業人員的不確定感也在增加。我們認為,AI可能強化資方對勞工的監控與管理,帶來分配不均等風險,因此勞方與政策制定者應積極監督AI的應用方向,避免轉型結果對勞工不利,並推動有利於人機互補的發展路徑。
-
七天假看來不僅可以提升年輕、新入職勞工的保障,更能協助勞動市場達成效率。相反的,不返還七天假,如何能夠改善過勞與剝削呢?
-
藝文產業在台灣近年來雖發展蓬勃,政府也積極舉辦文化活動吸引人才,但藝文工作者的薪資卻十年未見增長。
-
經濟部統計處在去年(2023)10月發佈的「當前經濟情勢概況」簡報中,又重提了一次石化業和台灣政府長久以來的論述,亦即,化學材料產業是「致力經濟發展所必須推動的關鍵性產業」。然而,這樣的數據解讀真的精確嗎?
-
勞保收入持續低於支出,財務問題益發嚴重。縱使短期內政府可不斷增加撥補金額為勞保續命,但入不敷出的結構問題仍舊存在,且政府一味增加撥補恐導致財政排擠,更非長治久安之計。不論未來由誰主政,年金改革皆是台灣…
-
2018年11月勞動部公告《最低工資法》草案,此延宕多時的法案終於在今年(2023)9月送進立法院,目前正進入政黨協商階段。若薪資保障能更加法制化,對於勞工而言不啻為一件好事。然而,此次修法是否真的達成法制化的成效,並有效地提高薪資保障,尚須對草案進行仔細的檢視。
-
事實上勞保問題就是一個誰買單的問題,至於金額,上述也給了一個大概。不同人買單所涉及的制度或不相同,但本質上大同小異。誰買單的問題相對簡單,原因是不管怎麼挑,這個社會中的「誰」就只有那麼幾個:老人、青壯年、雇主(富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