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4/3「解放日」重課台灣32%關稅,計算方式有多點可議,包括以貿易逆差歸零為目標、未考慮動態影響、關稅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幅度大小、消費者的價格需求彈性大小等。不過合理與否本來就不是川普所在意的。
目前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皆積極與美國接洽,若進展不順,關稅自然難以消除;即便此次進展順利,除不知將犧牲什麼外,未來川普以關稅作為威脅的姿態不見得會退去。所以不論如何,高關稅會發生什麼事,以下是幾點觀察與想法:

一、台灣對美出口7成集中於10項類別
根據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的資料,下圖依照Harmonized System Code區分出台灣對美出口的前十大類品項。該十類商品佔台灣對美出口的7成,前四類商品就囊括約6成。因此,對美出口的變化如何,首要觀察這幾類產品。
由於半導體不在這次的加徵關稅的範圍內,而(HS 8542) 電子積體電路及零件佔台灣對美出口的10%,故這次關稅約衝擊9成的對美出口。
二、短期不見得所有商品受害
未來會如何取決於3個因素:
- 美國本土商品的取代性:若加徵關稅後,美國能在價格、品質、數量上完全取代進口品,那自然沒有進口品存在的空間,但這不太可能,至少短期不可能,因為製造業的回流需要時間。比較可能的是部分取代,進口品仍扮演重要角色。
- 消費者物價彈性高低:關稅導致進口品價格提高,若消費者不願負擔,需求量將下滑;若該商品是必要需求或是價格佔其所得不高,則即便價格提高,消費者仍舊買單,那需求量就可維持。
- 加徵關稅幅度差異的價格替代效果:由於各國被加徵的關稅不一,加徵關稅較低的有可能取代高關稅的。
假使美國無法取代,消費者價格彈性極低再貴都會買,主要的競爭者的加徵關稅更高,那其結果很難說完全負面。但若情境相反,美國可以輕易取代,或是消費者價格彈性極高,或是主要競爭者的加徵關稅較低,那該類商品則很難不受負面衝擊。
下圖標示出台灣前十大類輸美商品不同國家對美出口佔美國進口的比重。除台灣外,我們簡單將國家區分成幾類:
- 高關稅國:新增關稅在32%以上的主要競爭者,包括越南(加徵46%關稅)、泰國(36%)、中國(34%)、印尼(32%)。
- 中低關稅國:新增關稅10%以上低於32%的主要競爭者,包括印度(加徵26%關稅)、南韓(25%)、日本(24%)、馬來西亞(24%)、歐盟28國(20%)、菲律賓(17%)、新加坡(10%)。
- 加墨兩國:特別區分出加拿大與墨西哥是因該兩國不在這次的加徵關稅中。
首先觀察台灣商品佔美國進口的市佔率,以(HS 8473) 特定設備的零件與配件的46%最高,其次為(HS 7318) 螺絲、螺栓、螺母、鉚釘的33%,以及(HS 8542) 電子積體電路及零件的28%。
由於台灣生產成本並不低於其他後進國家,廠場規模也不見得較大,對美市佔高可能代表的是品質較佳,不易只因為價格因素被取代。
接著觀察其他國家的加徵關稅狀況,若主要競爭者的加徵關稅更高,那台廠反而獲得較高的競爭優勢。如(HS 8473) 特定設備的零件與配件,台灣市佔僅次於高關稅國,台灣與高關稅國的市佔加總達73%;(HS 9506) 運動器材與設備情況類似,台灣與高關稅國的市佔加總達82%。此外,(HS 8471) 自動資料處理機器及磁光讀取器、 (HS 8517) 電話機,包括智慧型手機、(HS 7318) 螺絲、螺栓、螺母、鉚釘等、雖然台廠市占雖未明顯優於非高關稅國家,但高關稅國家市佔高,給予台廠替代可能。
相對的,(HS 8523) 光碟、磁帶、固態儲存設備、智慧卡等、(HS 8708) 拖拉機、運輸車輛零件與配件、(HS 8504) 變壓器、轉換器及電感器零件,台廠與高關稅國家的優勢本就不大,再加上較高的關稅,被取代的可能性高。
至於美國的取代性多大很難界定,但從過去中國被加徵25%關稅,至今仍扮演重要的對美出口國來看,美國的取代很難一夕之間完成。至於消費者價格彈性,或許可用高關稅國的占比一窺一二。由於高關稅國多為後進國,生產成本較低,若市佔反而較低,可能代表消費者對該類商品價格並不敏感,而更重視其品質,類似的如(HS 8473) 特定設備的零件與配件、(HS 8542) 電子積體電路及零件、(HS 8523) 光碟、磁帶、固態儲存設備、智慧卡等、(HS 7318) 螺絲、螺栓、螺母、鉚釘等、(HS 8708) 拖拉機、運輸車輛零件與配件、(HS 8504) 變壓器、轉換器及電感器零件。
綜觀以上,台灣輸美的前十類產品中(排除未分類商品)的特性如下:
標註藍色的產業較可能受到負面衝擊,原因在於,雖然美國消費者對價格不一定敏感,但台廠本來市佔就偏低,不具有太多競爭優勢,在關稅較競爭對手為高的狀況下,更容易被其他國家替代。
三、可能的長期出口緊縮
縱使短期部分商品不見得馬上面臨來自美國或其他中低關稅國的替代,甚至可能部分取代高關稅國,但保護主義甚至關稅壁壘將如同被喚起的幽靈逐步壟罩在國際市場中。當調高關稅、以鄰為壑成為各國的最適策略,迎接出口產業的不會是比過去數十年貿易自由化時代更為光明的未來。若此趨勢真的成形,未來需要考慮的或許不只是美國市場,而是整個國際市場緊縮所造成的衝擊。
台灣的主要出口商品基本上與對美出口商品一致。前述前5類商品同時也佔台灣總出口總值的6成,他們均屬於HS 84, 85產品別,對應到產業別也就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電力設備及配備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等。
依照主計總處的國內生產及要素所得統計,相較於2000年,2023年這四項產業貢獻的GDP增加4.17兆元台幣;而2023年全台灣的GDP相較2000年增加12.91兆元,其中32%是由這四項產業所貢獻。換句話說,過去20多年貿易自由化的極盛時期,台灣經濟的增長1/3來自這四項產業。
至於受僱人數,由於這些產業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度高,GDP增長的同時並未使僱用人數等幅增長,但也貢獻了2000-2023年整體工業及服務業受僱人數增長的16%。2000年這些產業的雇用人數僅84.8萬人,至2023年上升到124.0萬人,在工業人數占比逐步下降的同時,其還逆勢從佔整體工業及服務業受僱人數比重的14%上升到15%。
若長期出口受阻,在沒有其他的發展策略可做彌補的狀況下,可以預見台灣的經濟增長、就業狀況將產生明顯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