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核心制度。企業整合資源、資本與勞動,提供社會所需的產品與服務,勞工獲取工資後進行消費,從而形成經濟循環。即便在戰爭期間,大量人力物力納入政府掌控調配,各種綿密而細微的經濟活動仍需要透過企業組織協調。
勞動/分配
-
-
戰爭時,為了確保人民維持一定的生活,可能還是得有不少人照常上班。要強化戰爭時的社會韌性,可能離不開勞動。但是…這些去上班的人,他們的安危和權益,會有保障嗎?但是戰爭下的勞動,會是什麼樣子?
-
上一篇文章已經粗略討論了「民防」,接下來的問題是,民防面對的是災害搶救、緊急應變,但當戰事延續,社會機能的維持,包括物資的生產、重要服務的提供,並不能僅靠民防。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有必要引入「必要工作」的概念。其核心概念就是維持原先的民間生產與雇用,也就是在急難期間部分勞工需要繼續上班,以維持社會運作機能。
-
若戰爭爆發且持續,前線支援、民間救援與社會機能勢必需要維持,到時哪些勞工需要出勤,受誰的監督管理,其安全保障為何,其家屬如何得到照顧,甚至戰時台灣勞工如何能得以最大程度確保生產力,充足供應前線戰鬥與國民生存需求,協助抗戰勝利,這些都可能是到時難以迴避的問題。
-
隨著AI快速進展,台灣民眾對被AI取代的憂慮逐步上升,尤其在金融保險、出版影音、製造等產業,以及事務支援與技術助理等職業中更為明顯。儘管中高技術職位仍具抗替代性,但專業人員的不確定感也在增加。我們認為,AI可能強化資方對勞工的監控與管理,帶來分配不均等風險,因此勞方與政策制定者應積極監督AI的應用方向,避免轉型結果對勞工不利,並推動有利於人機互補的發展路徑。
-
七天假看來不僅可以提升年輕、新入職勞工的保障,更能協助勞動市場達成效率。相反的,不返還七天假,如何能夠改善過勞與剝削呢?
-
猜猜看,人口稀疏和人口密集的縣市,哪一個會需要比較多消防員呢?
-
藝文產業在台灣近年來雖發展蓬勃,政府也積極舉辦文化活動吸引人才,但藝文工作者的薪資卻十年未見增長。
-
AI下集:試想看看,當生成式AI和自動化機器人越來越先進,大部分目前的工作都不再需要人類了,失業率高達九成,而研發AI的資本家掌握了全體人類的經濟命脈。怎麼辦?人類要怎麼走下去?
-
AI上集:ChatGPT火紅了一整年,已經成為許多人工作時必備的小幫手。ChatGPT為什麼那麼聰明?科幻電影中機器人太聰明、逆襲人類的狀況,會發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