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怎麼辦 (4) – 老人是怎麼活的?

by 共力研究社 (TPEC)
581 瀏覽次數

續上篇,現有主要的四種財務手段不但將使老年經濟更加惡化,而且這些手段用來解決破產問題的代價,並不會比「降低社保、增稅發基礎年金(騰籠換鳥)」來的低。綜觀來說,如果理性選擇,年金改革的最適解方呼之欲出。

在談年金改革的時候,「勞保破產、人口結構、給付太高、保費太低」之類的詞彙大都不絕於耳,但到底老人是怎麼生活的,好像都沒什麼被提到。這不是蠻有趣的嗎?畢竟年金就是為了實現「老有所依」的願景,但如果不是真的知道老人的經濟生活究竟為何,年金改革不就顯的有些緣木求魚了。

所以到底老人是怎麼在這個殘酷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的,老人是不是都很有錢?是不是開銷根本不多不需要太多錢?接著,我們就用數據來看一下老人的生活。

老了要花多少錢?

要花多少錢當然因人而異,有人要環遊世界、錦衣玉食,有人只有要大茂黑瓜就可歡度餘生,所以我們需要拉出一條底線,高過這條線就代表老人大概活得下去,低過這條線就大概活得有點困難。

我們用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可以知道「有老人的家庭」在食衣住行方面的支出狀況。這個數值當然有高有低,中位數可以代表最中間的老人家庭支出高低程度。中位數當然也不代表底線,因為多數的老人大概都還蠻寬裕的,所以我們參考「貧窮線」的計算方式,把中位數再打個6折,當作是老人食衣住行的支出底線。

這時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同家庭狀況下的老人可能不太一樣。比如說獨居老人就沒有人可以跟他分攤生活開支,但是與配偶同住還3代同堂的老人,支出可能就可以低一些。總之我們估計發現,老人生活開支的底線大概介於8,500元到12,000元之間。

那麼老人每個月只要1.2萬元就可以活了嗎?明顯不是,老人會生病會老,需要照護支出。

所以接下來,我們需要再觀察「家庭收支調查」裡頭含有照護相關支出(即「安養院、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私立教養院教養費等費用」 )的家戶,他們的平均每月支出為14,930元,這看來跟24小時照護的老人機構的市價有些差異,有可能包括了非全時照護的部分,所以反映的是老人不論需照護程度送機構的平均開銷。

另外,如果是「僱用看護工或其他人力在家從事照顧等費用」的家戶,每月中位數金額為20,315元。這個金額看起來就與基本工資比較貼近,雖然家事移工的基本工資較低,但還需要其他支出,像是健保、就業安定費。

這時候我們可以再想,政府有沒有資源可以申請呢?有的,政府的長照2.0可能可以分攤家庭在老人養護上的開支。因為長照服務的類型很多,簡單一點我們可以直接用衛福部長照十年的預算與需求人數來估計平均每個需要長照的人可以分到的金額。

下圖羅列了老人基本生活底線、養護支出和政府長照資源,並且假設未來基本支出的走勢與過往相同、養護支出隨物價每年增加2%。

所以到底老人需要多少錢才能生活呢?最慘的狀況是如果一個獨居老人,又需要聘看護,可分到的長照2.0金額又不是太多的狀況下,在2026年需要大約3萬元;但如果家中人數不少,又僅偶爾到機構照護,且可分得較高的長照資源下,僅需約2萬元。

當然,如果不需照護的話,老人生活需求就大概1萬元上下,但誰可以知道明天不會生病呢?

老了可以「賺」多少錢?

不少人都覺得台灣老人其實蠻有錢的,有房子有存款有股票有保單,似乎沒什麼貧窮問題。不過這就像是消費一樣,有人奢華有人持檢、有人富裕有人赤貧,我們需要從數據中找出一條底線,然後說大多數的老人都可以達到這樣的水準。

「家庭收支調查」裡面的收入來源有很多,不少老人戶長有著高額的「退休金(主要是舊制勞退金和軍公教退撫金)」、「產業主所得」、「本業薪資」,不過,有這些所得的都屬少數。相對的,8成以上的老年戶長的所得來源其實是「從私人來的經常移轉收入」、「自用住宅及其他營建物設算租金(扣除折舊費)*」、「從政府來的經常移轉收入」、「財產所得收入」與「健保保險受益」。

*「家庭收支調查」中即便是自有住宅,也將「自有房屋及其他自用營建物之房地租設算」計為經常性的消費支出,故也將「自用住宅及其他營建物設算租金(扣除折舊費)」計入收入面。

簡單來說,老人的財源包含以下幾項:家庭奉養(私人移轉)、政府補助(政府移轉)、利息股息(財產所得)、健保給付,和自己有房子所以省下租房子的錢。至於像是勞保和國保老年給付其實都還稱不上是大家都有的。

那老人基本上可以「賺」多少錢呢?我們一樣用中位數的60%來作為底線,並且用他們過去的走勢推估未來的金額。可以發現,其實老人每個月可以拿到的錢也不是這麼多,總和大約是1萬元。裡面絕大多數還是來自於家庭的奉養,接著就是有房子省下的租金,至於政府補助、個人財產所得都只有幾百塊。

1萬元這個數字其實很有趣,其實也就大概是老人食衣住行開支的底線,換句話說,其實普遍而言,如果只是一般生活開支,台灣老人是過得去的。

不過,如果明天生病了呢?那就需要加上1-2萬元的養護開銷,如果沒有社會保險老年給付,以及勞退新制的退休金之下,老人的額外支出理所當然是由家庭支出。這在過去子女成群多人分攤的狀況下,倒也還撐得過去,但隨著子女人數減少,子女扶養的壓力提高,老年給付就變成必要的支柱。

我們估計,即便老人過去薪資只達到中位數的6折,在現行制度下,到2026年老年給付大概還可以領到14,000元,這相當程度地舒緩了需要照護後的經濟缺口。如果老人過去沒有就業,但有按時繳國保保費,那也可以領到約6,000 元,家庭勢必較為吃重。但如果什麼老年給付都沒有的,那就將為家庭帶來不小負擔。

世代看似對立,但其實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

眼看勞保即將破產,如果青壯年不願增加保費也不願被多徵稅來救勞保,那就只能走向給付緊縮。這時候原本可能因為有老年給付還過得去的老人,一旦有養護需求,也將出現明顯缺口。

如果老人過去薪資落在平均數水平,那麼在施行降低給付之前,他們的老年給付就算要聘請看護都還算游刃有餘,但是一旦緊縮,其所得可能就不夠支應聘請看護的費用;更有甚者,若是過去薪資落在中位數6成以下的老人就會處於更糟一些的處境,他們本來就已經不足以聘請看護,緊縮後,可能連機構的金額也無法負擔。至於本來沒有就業的老人,一旦他們需要養護,自始至終都會是家庭的負擔。

換句話說,縱然縮減老年給付不會讓青壯年負擔直接提高,但是因為老人收入減少,繞了一圈之後,青壯年的負擔仍舊加重。所以其實理性而言,主張給付緊縮的人應該是家裡兄弟姊妹很多可以分攤養護支出,不然就是家中老人很有錢不需要靠子女,不然老人收入銳減,自己一樣倒楣。

既然世代本在一艘船上,那就讓我們跳脫原本「世代共濟」演變成「世代對立」的社會保險,不如就嘗試來一波「騰籠換鳥」,也就是乾脆順勢讓社會保險給付下降,但以1萬元基礎年金替代呢?

這個結果將大不相同。此時,就算是過去低薪的老人,其幾乎已可用其所得聘請看護(上表緊縮後的經濟餘絀加1萬元);至於過去無業的老人,也可負擔平均的機構養護費用,與聘請看護雖然有距離,但已大幅降低。這不僅保障了老人,也讓青壯年可以從原本對老人仇視又矛盾的心情中解放出來,並降低了其負擔。

不過,1萬元的基礎年金、一年6千億的支出,真的可能嗎?一想到要花錢,我們血脈中的省錢基因都沸騰了,是否有什麼魔法可以省點錢呢?我們下一篇繼續探討。

下一篇:老了怎麼辦 (5) – 擠一擠就有的基本保障


共力研究的起始點包括了希望能有機會更全面地研究年金問題,甚至促使改革能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為什麼年金這麼地令人魂牽夢縈呢?在共力的諸多工作中,我們其實發現這是最吃力不討好的,因為花在研究的時間很長,且因缺乏明確的對象,所以可以獲得的資源有限,同時也因為我們研究後的主張與既有現實有些許落差,所以挑戰不斷。不過,就像大家直覺所認為的,年金改革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而我們不僅覺得它攸關老年,更因為它攸關世代與階級,甚至是階級的矛盾如何被導引成世代的矛盾。

從共力成立到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說目前我們對於年金改革有一個初步較為完整的研究結果。而這個初步的結果其實也不是我們自己悶著頭做出的,而是在悶著頭做了以後,抬起頭跟其他人對話後,又發現有所闕漏而又繼續埋頭研究,如此反覆形成的。

如果您願意支持這樣的研究,歡迎捐款支持我們!非常感謝!

年金研究專案募款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