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研究:認識、對策、行動

by 共力研究社 (TPEC)
公司為「公」

企業研究的意義

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公司組織,在歐洲起源之初是需要特別許可的特殊社會組織,是因為其所欲經營的事業為社會所需,社會才特別許可此組織具有集資、貿易、雇用等等的能力與法律人格,並置於特別的監督之下。

因此,公司一開始即具有相當的公共性,絕非私人的禁臠。然而,由於公司內外的資訊不對稱與代理人問題、傷害環境(負外部性)、追逐市場壟斷、操控勞動過程等等固有傾向,公司經常淪為少數管理者或大股東為所欲為的獨立王國,反過來對勞工、環境與整體社會造成傷害。

共力研究社的企業研究,就是著眼於此,希望透過調查研究、資訊公開、對等協商的力量,矯正此種將「公司」變為「私司」的問題,恢復公司要促進社會利益服務的公共性格。因此,我們研究的目標是從勞方與社會利益的角度,全方位調查、分析企業運作的各種情況,以輔助勞資談判與所有利害相關者監督之用。

我們的企業研究內容包括24類資訊,並可統整成四大主題

公司概況與營運情況

基本資料 / 產品與服務 / 場站設施 / 員工情況 / 公司簡史 / 財務資訊 / 營運策略

公司治理與管理

管理階層 / 股東情況 / 董監事構成 / 貸款來源 / 母公司 / 子公司與關係企業

產業與競爭

所屬產業動態 / 競爭對手 / 原料來源及供應商 / 產品的運輸與物流 / 耗用的水、電、氣等

社會利害相關者

消費者與客戶 / 勞工衛生與安全紀錄 / 環保紀錄 / 其他相關的法規管制與紀錄 / 社區關係 / 政治關係

恢復公司的公共性格,各種利害相關者皆可出一份力。但現實中由於種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利害相關者無力發聲,而勞工由於身處企業內部,但同時又常是企業惡行的第一受害者,因此具有特別關鍵的角色。下述企業研究對勞工的意義與基本研究層面。

有力的組織與對企業的認識相輔相成

對勞資協商的意義

企業研究對勞工而言有4面向意義,分別是掌握「財務資訊」、「勞動分配」、「營運資訊」,以及形成「對等協商」。前3項不僅為資訊判讀與分析,同時構成對於企業及自身處境的認識,並繼而帶出主張與行動。在對等協商不易達成前,可透過研究、教育、回應、行動,提升勞工的協商能力。

以台灣而言,研究的最主要資料來源為上市櫃公司的財務報告。依公告頻率高到低分別為
a. 月營收(每月10日前公告前一個月營收)
b. 季報(Q1:5/15前、Q2:8/14前、Q3:11/14前、Q4:3/31前)
c. 年報(3/31前)。

此外,公司不定期募資或是舉債需公告「公開說明書」、法人說明會資料、公司網站、產業訊息,甚至人力平台均是重要資訊來源。非上市櫃公司雖無公開資訊,但若屬上市櫃公司轉投資,亦可於母公司公開資訊中取得部分資訊。

1. 財務資訊

掌握公司「財務資訊」是關鍵第一步。

「損益表」記錄公司在一段期間內的收入、支出,以及獲益狀況。可用來回答如公司到底賺多少錢、賺多賺少、獲利效率等問題。

「資產負債表」記錄公司累積到一個時間點的各項資產、負債,及股東權益。可用來回答如公司帳上有多少現金、設備、負債是否過多、保留盈餘多寡等問題。

「現金流量表」記錄公司自一段時間內的現金進出狀況。可用來回答如公司錢去哪裡、花多少錢投資等問題。

2. 勞動分配

「勞動分配」進一步將公司財務轉換為直接與員工對應的數字。

基本如「平均每人勞動報酬」、「平均每人生產量」、「平均每人貢獻營收」、「勞動報酬佔營收比重」等。

而勞動分配這個主題關切「人數」與「酬勞」,其中勞工人數與產量有關聯,而勞動報酬應與營收有關聯等。

透過跨期分析,可回答如待遇是走高或走低、生產力與勞動強度是否變高、勞工所得份額是否被壓縮等問題。

3. 營運資訊

「營運資訊」包括各種可供量化或是其他質化資料,如公司結構、產業前景、產業關聯、公司營運方針、部門前景與勞資關係等。

可量化如上下游的交易金額、母子公司交易金額、部門別金額等。質化資料則很多元,可以看公司股東是誰、關鍵的上下游廠商、公司營運方針與展望、環保與勞工措施等。

透過這些資訊除對企業能有更細緻認識外,亦可藉以形成行動論述與對象。

4. 對等協商

=組織+認識

最後,「對等協商」只會出現在勞工已有堅實的基礎上。掌握前述三項資訊可形成對企業之「認識」,但仍需有力的「組織」方足以形成與資方對等協商之基礎。而該兩者並非獨立,認識可作為形成或強化組織的觸媒;堅實的組織工作才足以讓認識擴散,甚至透過自主調查與要求公司揭露,促成進一步的認識。

若有需求,請來信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