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快速進展,台灣民眾對被AI取代的憂慮逐步上升,尤其在金融保險、出版影音、製造等產業,以及事務支援與技術助理等職業中更為明顯。儘管中高技術職位仍具抗替代性,但專業人員的不確定感也在增加。我們認為,AI可能強化資方對勞工的監控與管理,帶來分配不均等風險,因此勞方與政策制定者應積極監督AI的應用方向,避免轉型結果對勞工不利,並推動有利於人機互補的發展路徑。
標籤
編輯精選
-
-
七天假看來不僅可以提升年輕、新入職勞工的保障,更能協助勞動市場達成效率。相反的,不返還七天假,如何能夠改善過勞與剝削呢?
-
台灣的總用電量仍在飛速成長中。「漲電價」的剎車踩下去,需要七年才能完全發揮效果。剎車力道要踩幾分、天然氣要花多久時間走過橋,我們才得以走進「淨零排放」的世界?讓「橋接」成為可能,從現在開始吧!
-
政府說,天然氣是「橋接能源」,綠能發展還要時間,我們先燒乾淨點的東西。等等!我們會不會永遠走在燒天然氣「橋」上,永遠到不了「淨零排放」的彼岸?據說「漲電價」是下橋的唯一解方,為什麼?是要漲多少錢?
-
如果電價真的提高,產業真的會少用電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長期的效果最明顯。接下來的問題是,那如果反映天然氣合理成本,用電需求會發生什麼變化?答案是用電量不增反減。
-
天然氣發電除了燃料成本受中油補貼外,還有其他的成本未被考量,包括外部成本以及未來將激增的運營成本。
-
在淨零排放、AI革命的趨勢下,台灣電力供需可能更加緊張。在台電的規劃中,燃煤電廠退場的同時,天然氣發電以及風光發電將出現顯著增長,不僅補足燃煤的縮減,並大幅增加整體電力供應。然而,有兩個問題尚需探討。
-
猜猜看,人口稀疏和人口密集的縣市,哪一個會需要比較多消防員呢?
-
藝文產業在台灣近年來雖發展蓬勃,政府也積極舉辦文化活動吸引人才,但藝文工作者的薪資卻十年未見增長。
-
經濟部統計處在去年(2023)10月發佈的「當前經濟情勢概況」簡報中,又重提了一次石化業和台灣政府長久以來的論述,亦即,化學材料產業是「致力經濟發展所必須推動的關鍵性產業」。然而,這樣的數據解讀真的精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