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針對性別與教育程度,檢視疫情對不同勞工群體造成的就業衝擊是否有所不同。
大致而言,在工時縮減、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方面,教育程度愈低的勞工所受的衝擊愈大,但在不同性別的勞工之間則未出現明顯差異。
疫情與就業市場
-
-
今年 2 月以來,自營作業者就業數的下降幅度已接近 2021 年 6 月的疫情高峰期,與受雇者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
疫情之下,服務業受雇員工就業受到的衝擊,比工業受雇員工更大,且此差異在今年2月之後有擴大趨勢,服務業並未與工業一同回升。若按2019年平均薪資的高低將產業區分為三類,則受雇者就業數的衰退明顯集中在低薪產業,而高薪產業的就業數則持續成長。2021年4月中低薪行業就業數一度回升到接近疫情前的水平,但很快又受到新一波疫情的衝擊,至今尚未恢復。這些現象顯示,疫情的衝擊很可能擴大經濟中原有的不同產業勞工之間的不平等。
-
無薪假人數從2021年8月底的高峰5萬8千人,下降至今年初約1萬4千人的低點,之後又逐漸增加,到6月底與7月之間為2萬多人。就行業別而言,無薪假人數最多者出現在支援服務業 (包括租賃、就業服務、旅遊、保全及私家偵探、建築物及綠化服務,以及辦公室行政服務等),其次則為住宿餐飲業。
-
這部分針對性別與教育程度,檢視疫情對不同勞工群體造成的就業衝擊是否有所不同。
大致而言,在工時縮減、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方面,教育程度愈低的勞工所受的衝擊愈大,但在不同性別的勞工之間則未出現明顯差異。 -
台灣的受雇者人數約有八百萬,自營作業者約有兩百萬。疫情爆發之後,自營作業者與受雇者人數的變化趨勢相近,但是自營作業者下降的比率大於受雇者,疫情趨緩之後,自營作業者就業的復甦力道也較弱。
-
疫情對就業的衝擊呈現明顯的產業差異:服務業受雇員工的就業受到的衝擊,比工業受雇員工更大。
-
受疫情衝擊的勞工,可能面臨工時縮減、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三種情況。相較於疫情前的數字,2020 年疫情經濟衝擊高峰 (5~6月) 時,遭遇工時縮減之勞工人數大約增加 23 萬人,非初次尋職者因為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者約增加 4 萬 8 千人,而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 (退出勞動市場) 者,約增加 1 萬 4 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