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方集結 (1) – 概論篇

藝文工作者勞動現況調查之分析報告

by 共力研究社 (TPEC)
1,526 瀏覽次數

本文改寫自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委託本社之研究案

一、研究緣起:政府公開資料不足,自主進行調查

「藝文工作者」是一個廣泛且定義模糊的群體,包含了各式各樣從事藝文相關工作的人士,像是畫家、演員、音樂家、作家、導演、攝影師、編舞家、設計師等,而且我們不難觀察到這些藝術工作者通常面臨低薪、高工時與身心壓力等困境。

然而,政府與社會對於藝文工作者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對於他們的勞動現況的缺乏瞭解,而疫情讓我們看到藝文工作者是最受衝擊的群體之一,為了理解他們疫情後的工作情況並持續追蹤,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以下簡稱:藝創工會)於2023年初時進行了一份關於藝文工作者勞動現況之問卷調查,並委託本社進行後續分析,主要關注「薪資工時」、「身心壓力」、「疫情影響」這三大主題。

二、受訪者組成:兼職者較四年前的調查大幅提升

在分析藝文工作者的勞動狀況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問卷的受訪者組成。這次調查是藝創工會第二次自主調查,上次是在2019年,兩次調查的方法相似,都是通過現有的人脈網絡發放網路問卷供受訪者填寫,我們在不嚴格檢驗問卷調查的效度和信度的前提下進行本次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呈現藝文工作者的現況。

綜合比對受訪者的基本社經資料後,可以看到兩次受訪者的組成基本相似,主要特徵為「女性」、「年輕」、「高學歷」、「在北部工作」、「工作領域為視覺或表演藝術者」、「工作內容為創作或行政者」,其餘相關敘述統計請參見附錄

本次問卷在2023農曆年前完成填答,總共有819人參與,填答人數相較於上次調查減少約一半,是與上次調查最明顯的差異。由於本次問卷發放方法與上次相似,我們推測這可能是由於疫情後有些人離開了藝文領域而無法被觸及,或者是人脈組成發生變動或其他原因。另外,因適逢年假,發放期間僅約上次的一半,這也可能是填答人數較少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明顯變動是兼職比例大幅提升,較上次調查提高了30個百分點至74%。雖然問卷設計有所修改,但的確更可能是兼職性質的工作內容在這四年來有明顯提升的趨勢,這可能跟產業文化或疫情工作型態改變有關。

三、初步觀察重點

1. 低薪、高工時、分布趨M型化

在這次調查中,藝文工作者的「薪資」與「工時」之勞動情況是我們關注的焦點。調查統計顯示,受訪者的平均薪資只有30,549元,每月平均工時竟達182小時,換算成時薪只有168元,僅剛好等於2022年的基本工資。

與政府公開資料相比,本次受訪者的薪資水平低於一般服務業和創作及表演藝術業的平均薪資。根據2022年的數據,服務業的平均薪資是56,829元,而與藝文工作者相關的「創作及表演藝術業」平均薪資為42,345元。可見,藝文相關行業在服務業裡算是低薪的一群,更不用提與製造業相比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的平均薪資更明顯低於「創作及表演藝術業」的平均薪資,可能因為政府所收錄之資料主要為受僱者,而受僱者的薪資通常較高一些。

另一方面,從工時來看,受訪者平均月工時高達182小時,這比一般認知的每天工作8小時還多。這個數字高於服務業與創作及表演藝術業的水準,這可能意味著加班工時並沒有在政府資料裡頭完全反應出來,但也有可能是受訪者的高估了自己的工時,或是他們自主認定的工時與雇主認定的工時有所不同,這是未來值得關注的議題。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根據不同的就業情況來區分,藝文工作者的薪資與工時呈現明顯的差異,越偏向非典型勞動形式(如兼職或非藝術兼職)的藝文工作者,其平均薪資與工時都越低。具體而言,在薪資方面,正職藝文工作者的平均薪資為37,791元,兼職藝文工作者的平均薪資為29,735元,而非藝術兼職的平均薪資更低,僅有22,682元。而在工時方面,正職藝文工作者的平均每月工時為191小時,兼職藝文工作者為184小時,非藝術兼職者的平均每月工時則為163小時。

註:「正職(只有一個藝術領域工作)」、「兼職(有一個以上的藝術領域工作)」、「非藝術兼職(有一個以上非藝術領域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與上次調查相比,這四年來,藝文工作者的薪資與工時分布都趨於M型化,即最低級距和最高級距的佔比增加,而中間級距的佔比下滑。這可能意味著藝文工作者的薪資不均現象加劇,雖然有一些高薪者,但大多數藝文工作者的薪資卻偏低。此外,調查結果也顯示藝文工作者的工時普遍偏長,超過了一般工時的期望值,這可能導致他們在工作壓力和生活平衡上面臨困境。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藝文工作者在薪資和工時都面臨著挑戰,藝文相關行業的平均薪資偏低,尤其是非典型勞動形式下的藝文工作者,其平均薪資更為低落。此外,藝文工作者的工時普遍偏長,可能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能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透過這些調查結果,證實了藝文工作者的確是一群低薪又高工時的人,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包括提升薪資水平、改善工時狀況,以確保他們能夠在良好的勞動條件下從事藝術創作和表演工作。

詳細分析請見後文勞動篇

2. 投保與簽約

在勞動權益保障方面,本次調查關注藝文工作者是否有勞保和是否會簽約。

調查顯示,有8成的受訪者擁有勞工保險,有4成是自行於職業工會投保,但仍有2成的受訪者只有國民年金或未投保,這顯示了仍有一部分藝文工作者的保障較為薄弱。

此外,根據藝文工作者的工作單位,正職的藝文工作者被劃分為不同的身份類別,包括「公司行號(受僱)」、「公家機關/場館」、「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個人」、「有立案之個人工作室」等。調查結果顯示,在公家機關/場館工作的正職者中,100%由雇主投保勞保,而在公司行號的正職者中,有14%並未由雇主投保勞保。在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工作的正職者中,有21%並沒有由雇主投保勞保,這一比例較高。此外,在為個人工作的正職者中,超過6成都是自行至職業工會投保。可以看到在不同工作單位的正職藝文工作者之間,以非典型勞動的投勞保比率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發現受訪者對於自身勞動關係的主觀認知與是否有勞保的客觀情況之間存在認知差異。例如,有些人不認為自己處於僱傭關係,但事實上卻是由雇主投保;同時,有23%的自行投保者不清楚自己屬於何種勞動關係。這提醒我們在未來可以再加強藝文工作者對勞工權益的認知。

接著,在簽約方面,有3成的受訪者表示會簽約,有45%不一定會簽約,有25%不會簽約,顯示了仍然有一部分藝文工作者對於自己的勞工權益有所關注和保護,而更多時候是視情況而定。其次,在會簽約的人中,有7成會在開工之前就完成簽約手續,這代表著實有一些藝文工作者對於自己的勞工權益有明確的認知和保護意識,這是未來調查可以持續關注與推進勞動意識與權益的方向。

3. 藝文工作者壓力嚴重,近3成需就醫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許常聽聞藝文工作者的身心壓力巨大,更不少見憂鬱、躁鬱或焦慮等狀態,然而,過去很少有針對藝文工作者身心壓力的調查統計資料,本次調查特地納入相關壓力量表,是這次調查的一大亮點。

調查結果顯示,有7成受訪者表示經常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和恐懼感,有6成以上經常感到頭痛、腰痠背痛,並且經常有情緒低落、焦慮和煩躁的情況。整體來說,超過半數的藝文工作者壓力已經超標,其中27%的受訪者的壓力已達到需要就醫的程度,這個比例高得令人驚訝,相當於每2個藝術家就有1個壓力太大,每3個藝術家可能就有1個人該去尋求身心科協助,這對整體藝文工作者來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警訊!

詳細分析請見後文壓力篇

4. 多數受訪者的收入或工時都因疫情有減少

為了瞭解疫情對藝文工作者造成的影響,本調查簡要詢問了受訪者受疫情影響下的收入和工時變化(比較2021年與2019年)。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的收入或工時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整體而言,有6成的受訪者的收入因疫情而有所減少,近3成持平,而有1成的受訪者反而收入增加,中位數為「減少30%」,估計平均減幅為49.3%。另一方面,有5成的受訪者表示工時因疫情而有所減少,近3成持平,而有2成的受訪者工時反而增加,中位數為「減少10%」,估計平均減幅為45.9%。

除此之外,經過綜合分析,我們發現處於非典型勞動形式的藝文工作者受疫情影響較劇,而在公部門工作的藝文工作者相對較穩定,這證實了刻板印象。藝文相關行業本身即較具不確定性,加上疫情的衝擊,對於從事兼職或非藝術兼職的藝文工作者而言,收入和工時的變化更加明顯。

詳細分析請見後文疫情篇

四、綜合分析方法

藝文工作者身份多元,有時較難確實做到分類,因此本研究不特別強調不同身份類別(例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創作、設計、演出、行政、幕後、策展評論)之間的差異,且這方面已經有相關研究。本次問卷調查的主題非常廣泛,無法一一列舉,基本的敘述統計,例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專業、工作地區、3大工作領域、與6大職種的資料,已整理在附錄中供參考。目前我們只能挑選目前階段較為重要的主題進行分析,將焦點放在藝文工作者是否處於非典型勞動或公部門的狀態,並關注相關的幾項產出。

主要分類包括以下4項:

  1. 就業情況:正職、兼職、非藝術兼職
  2. 勞保情況:雇主投保、自行投保、無投保
  3. 簽約情況:會簽約、不一定、不簽約
  4. 是否為公部門(註:由於正職者才有較直接的資料,而兼職者僅能從工作經歷評估,因此將正職者與兼職者區分開來,而本研究在談及公部門時,主要都是指涉在公部門的正職者。)

觀察重點則包含了 :

  1. 薪資與工時(請詳見勞動篇
  2. 身心壓力(請詳見壓力篇
  3. 疫情衝擊與紓困(請詳見疫情篇

關於其他觀察重點,例如性別平權、職業安全、未來規劃、政策傾向等資訊,因篇幅有限,相關統計結果請參考附錄

透過以上綜合分析所得之要點請見下段。

五、綜合分析結果:「工時長、壓力大、保障弱」

  1. 藝文工作者整體時薪約為基本工資水平,顯示薪資待遇相對不足。
  2. 工時可能被低估。藝文工作者的工時與政府資料存在落差,加班時數可能被嚴重低估。
  3. 勞動權益仍有進步空間。有勞保比例達8成,基本會簽約的有3成,但主觀勞動關係認定與實際投保情況有落差。 
  4. 壓力普遍超標。藝文工作者的工作壓力普遍超過標準,近3成的人已達到就醫程度,且工時越長,壓力越大,這可能對藝文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5. 正職的公部門者月薪雖高,但工時長且壓力較大。
  6. 紓困資料顯示,非典勞動者在面對風險時抵抗能力較差。
  7. 簽約可能有助於緩解壓力,也在面對疫情紓困時發揮作用。

其他觀察要點

此外,調查還發現,有高達2成的正職藝文工作者表示欲轉向兼職工作,這是值得關注的現象,雖然沒有實際調查資料可以支持,但我們在經驗上很少耳聞某個產業有如此高比例的正職轉兼職的打算,這可能與他們目前的薪資水平、工時負擔和工作壓力有關,也可能與疫後的新工作型態,或是與產業內的文化有關。

針對本次調查,我們特別關注的是正職者的低薪情況。我們認為,正職藝文工作者的薪資低可能是因為工時不足,例如實際可分配案量不足。因此,我們建議政府可以透過追加經費以刺激需求。另一方面,文化部目前正在進行藝文工作者身分認定機制的相關研究,這可能是能夠緩和藝文工作者低薪處境與增加保障的方式之一。

順帶一提,我們推測藝文工作者的求供比可能過低,即為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比值。當求供比高時,代表趨於供不應求,這時勞方的議價能力可能較強;相對地,而當求供比低時,則代表趨於供過於求,這時勞方議價能力可能較弱。然而,在本次調查分析中,由於難以區分整體藝文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到底包含哪些項目,因此難以估算出確切的數值趨勢。不過,我們可以得知的是,根據長期的經驗觀察,藝文工作者的議價能力普遍較低,主要體現在月薪和時薪方面,這主要是因為該產業長期以來面臨著供給過剩的廉價勞工情況,導致部分的以藝文工作者在熬出頭之前,為了工作量和單位薪資的不足而不得不進入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最後再退一步說,隨著生成式AI的發展,近半年來就可以看到藝術領域的生態與應用已產生了改變,先不論生成式AI產出的內容是否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單論內容供給的產能而言,生成式AI將使產業的求供比變得更低,未來將極為可能產生更加巨大的改變。

總之,藝文工作者在勞動狀態和工作壓力等方面面臨著多重問題。雖然有一部分藝文工作者相對穩定,但整體來看,整體的勞動條件仍有待改善。政府應該著手於改善藝文工作者的勞動條件,避免贏者全拿和助長非典型勞動的趨勢,並提升其勞動權益和薪資水平。同時,藝文工作者應加強組織和共同行動,提升集體的議價能力,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和待遇,例如近期好萊塢編劇與演員發動的雙重罷工,其發展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本篇完)

相關文章:

乙方集結 (2) – 勞動篇

乙方集結 (3) – 壓力篇

乙方集結 (4) – 疫情篇